問題主述
成功的換了膝關節,卻沒有換來理想中的生活品質。一位75歲左右的阿嬤,在兩年前因為膝蓋退化嚴重,做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。奇怪的是,手術後過了將近一年,才開始做健保物理治療。再過了9個月,被家人帶來找我幫忙諮詢評估。除此之外,諮詢時的當下,她有嚴重骨質疏鬆,也有脊椎側彎和下背痛。也因此時常睡不好,需要身心科門診的藥物才能入睡。寫到這邊,我覺得接下來的文章內容,教育意味大於我能提供的服務。
評估發現及建議
該做的運動功能評估還是要先做:
- 年長者也有很多因素可以導致次發性脊椎側彎。以她來說,評估後懷疑有結構性長短腳,這也會導致次發性脊椎側彎和下背痛。建議由專業骨科醫師評估,若確認為結構性長短腳且達到一定標準,通常醫師會建議製作客製化鞋墊,可以幫忙代償而改善不適感。
- 嚴重骨質疏鬆。若想要積極處理,可搭配醫師藥物治療、營養師飲食建議和運動訓練。但運動訓練的風險不可不慎:
- 不能有任何一次跌倒的機會,甚至連突然的軟腳都要做好預防措施
- 運動訓練的解剖適應期必須謹慎規劃
- 膝關節角度受限:手術的膝蓋能彎曲110度,代表術後沒有很積極地恢復或是遇到困難而卡關,例如骨質疏鬆、肌少症、怕痛等等,但這個角度能應付基本的生活了。另一邊的膝蓋彎曲為130度,懷疑這隻腳可能也有退化。
好消息是,阿嬤沒有其他慢性疾病、心血管疾病等等。壞消息是,沒有相匹配的健康觀念。
手術後一年才開始健保物理治療,這段期間只有休息而已,沒有特別理由的話,通常都是觀念問題。剛好寫這篇文章的前一天,我的學生跟我分享她爸爸相似的故事:肩膀旋轉肌破裂 → 手術 → 自己覺得醫師縫好了就不用復健 → 不到一個月再破裂一次 → 沒有醫師想再幫他開刀。
人不像汽車可以換了零件就恢復正常,但跟汽車一樣缺乏保養就會問題重重。但是你了解機械,知道如何駕馭,就算是老車也能開得很有樂趣。
預防勝於治療。現在的她要付出很大的努力,才能恢復一般健康的程度。需要長期持續地和醫師、營養師合作,搭配運動訓練習慣,可能需要花幾年時間才能回歸基本健康吧。我會說「可能」的原因是,目前我還沒看過一位身體到這個程度的長輩,願意配合這樣的計劃。他們寧願花差不多的錢,選擇開刀或是買營養品,不然就是什麼都不選擇。
這就像要求他人學習一種新語言一樣困難,需要很大的決心和毅力。我能提供的是一個動力、環境和方法,讓你們能朝各自的願景前進。至於每個人的願景長什麼樣子,就要看個人了。
你家的長輩也有類似的困擾嗎?歡迎來預約諮詢評估喔。
「諮詢案例」分類的文章,皆是無運動訓練介入的個案,因此本文僅提供思路分享,畢竟每個人都不一樣。
你的身上是否也有一些困擾已久的舊傷,看了醫生、做了治療,但總覺得沒有完全康復?問題可能出在『治療後、運動前』的銜接。
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安全地重拾運動、避免二次傷害,歡迎預約我的諮詢,讓我們一起找出最適合你的下一步。
*延伸閱讀:
- 深蹲膝蓋內旋怎麼從源頭改善?常用指導語比較
- 膝蓋、腳踝護具怎麼挑?運動防護員介紹挑選重點
- 功能性訓練是保養身體、促進健康的首選?
- 運動矯正、矯正治療是什麼?有什麼差別?
- 肌肉拉傷怎麼辦,最完整處理原則,別過度冰敷、消炎?
🔔開啟右下角小鈴鐺,訂閱我的最新文章。不用填寫資料,可隨時取消訂閱
關於Andy老師
運動傷害與術後訓練專家|Andy運動防護|桃園一對一運動醫學訓練
預約方式
上課地點和預約方式
Podcast
強力推健(魚丸物理治療師、 Andy運動防護員)